“碳中和”:这场国运之战如何才能打赢?
作者:碳博会 来源:网络 访问:580 时间:2022-03-24

自打“碳中和”提出之日起,这个词汇就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文件、讲话、评论当中,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媒体都在讲,真懂的、半懂的、不懂的都在讲,践行的、跟风的、吹牛的都在讲。

尽管这中间有些现象应该批评,但在总体上是件好事,因为“碳中和”确实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国运之战”,应该引起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但是,路子要走正。

究竟什么是“碳中和”?为啥要搞“碳中和”?

现在一般认为,地球温度再上升两度,人类就完蛋了。冰山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掉沿海地区,而且会出现极端气候,比如暴雨大风什么的。往往引用的是下边这张图。下图就能看出来,过去一千年地球温度还是很稳定的,最近一百年突然上升了一度左右,这一百年正好是人类开启工业革命之后。

不过气候话题应该是最“政治化”的一个,一直以来都是根棍子。最明显的就是美国,唯一标准就是是否对自己有利,自己要搞工业就不参加气候协定,换个总统改了策略,又热心地参加上了。比如最近这次,川总刚退出巴黎协定,拜登一上台立刻又重新加入了。

在国际上,“碳中和”是一顶高帽子,因为它透着“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无比高尚的光环,哪个国家要是不戴上它,那就是和全人类做对。

也就是说,在丛林法则之下,“碳中和”很容易成为强国打压弱国的工具,这是暗藏着阴狠的阳谋。

在“碳中和”的准绳之下,我国虽然不是极弱之国,但丝毫不占优势,经济发展随时会受到碳排不达标之掣肘。

在我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西方逼着中国遵守碳排放协议的事情是发生过的。

与其战战兢兢担心随时到来的麻烦,不如摆明态度直面挑战。中国提出“碳中和”具体目标颇令世界诧异,但这是高明之举。

我国这几年承诺要在2030年“碳达峰”,也就是那一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也就是中国这边工业和居民排出去的碳,都要自己吸收掉,所以叫“碳中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搞清洁能源、绿色工业,这些可以降低碳排放。再多种树,把二氧化碳吸收掉。

这一次中国不是被动应战,而是主动作为,因为我们的工业化也到了转型升级之际,这与国家发起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构建新能源体系,摆脱“石油美元”控制

一直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有一条主线,即对能源的控制。当初美国正是在国内发现了大量石油后,才成了轮子上的国家,后来又利用对石油资源的控制维持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可以说,能源是决定一国实力和地位的重要筹码,不过在化石能源方面,我国的自然禀赋并不占优。

中国如果打着“碳中和”的名义,光明正大地搞替代能源,到时候我国西北广阔而且荒凉的地带,就会成为源源不断的“超级大油田”,到时候我们进口少量石油就可以了(我国自己一年也能自产两亿吨石油),毕竟塑料之类的化工材料还需要石油。

到时候输送能源的,也不是传统的油轮和石油管道,而是特高压输电网络,反而更便宜一些。西部承接大量的工程项目,到时候也能创造大量就业。比如政府工作报告里说,要把新疆建设成国家“三基地一通道”,也就是大型油气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基地,大型风电基地。今后西部就是中国乃至亚洲的能源中心。 

还有更有意思的业务,比如央视播过一个新闻,戈壁滩被光伏板挡上后,太阳照射减少,土里水分流失也减少,后来竟然长草了。再后来不想拔草,在光伏板下放羊,叫“光伏羊”,下图是人民网的图片。

而新能源或将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次机遇。

因为,如果随着新能源的发展,石油不再是人类工业的血液,那“石油美元”体系也就站不住脚了。而如果中国能伺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电国,那似乎我们也可以建立“电力-人民币体系”。

低碳研发时代到来,纠正“运动式”减碳

我国指望“碳中和”带动产业转型,就是为了避开西方那些已经研发很成熟的技术,这样我们才需要自己研发,既养活了技术人员,又设置了专利封锁,到时候他们还得买我们的技术。这个不是瞎说,光伏和特高压这两样,中国已经做到了最头部,特高压的技术手册和业界标准都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的。

新技术的引入也可以降低全社会的成本。咱们现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了,出门坐地铁公交车,骑个共享单车都算是低碳出行。线上生态也比较绿色友好,扫码点餐和线上缴费这种就不说了,未来身边必须用到纸的场景会越来越少,低碳会是未来几代人的主流生活方式。

“碳中和”是一项复杂、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但一些地方、行业、企业陆续宣布提前达峰的时间,完全脱离全国统筹的要求,甚至相互攀比提前达峰,导致时间节点层层提前,工作任务层层加码。

而另一个极端是不作为,坐等上级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部署。有的地方甚至对于由哪些部门来组织落实这一工作“心里没底”,这种应对态度,等方案出台、面对开始考核时,只能采取“一刀切”。

除此之外,还有强制限产、限电等措施,均已被揭露批评。

如此种种,都是歪门邪道,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大阻碍

尾声“碳中和”将重塑我们的未来,但其实现过程需要一批实干家!

长期看来,碳中和这事不出意外是接下来十年最重要的几件事之一,甚至没有之一。因为能源这事本身就是天大的事,应该跟十年前的互联网没啥差别。伴随着这事推进,必然会在现有基础上再诞生一堆伟大的公司,而且这条路中国是排头兵,所以要主动承担起研发的重担,自然也会吸收大量的从业者。

“碳中和”提出以来,有两类人群的声音最突出,一类是专家学者,一类是市场群体。

关于这两类人群,专家学者过于理性,市场群体过于狂热;专家学者基于数据,市场群体基于趋势;专家学者困于现有,市场群体痴于未来。

这两类人群,单靠哪一类都搞不成“碳中和”,因为这两类人群都不是实干家。

延伸开来讲,中国的所有领域都到了攻坚克难的时刻。

真正解决核心问题的,永远是实干家。“碳中和”趋势很强,但是道路艰难,除了路要走正,还需要实干家。

总之,碳中和这事在接下来一些年会深刻影响到无数人的生活,直接或间接。事实上就在这几年已经催生出来上下游几百个大型公司和几十个上市公司,几百万人参与其中。问题是这才是刚开始,接下来的几十年,新能源和新科技会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思想,这些都将一点点地重塑我们的生活。

展开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