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碳”为宝大有可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钱”景可观!
作者: 来源: 访问:638 时间:2022-03-28

文章来源于:中国节能网



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一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项目,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项目经验,对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具有重要意义。

制成干冰用于保鲜、生产甲醇作为燃料、注入油田提高采收率……借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燃煤电厂、水泥、钢铁等工厂的二氧化碳不仅无处可逃,还能变废为宝。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一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项目,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项目经验,对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具有重要意义。

01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备受关注,发展空间巨大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通过给排放源加装脱碳装置,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利用或封存。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等。所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可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学产品生产等工业化利用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低碳技术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使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受到更多关注,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碳中和不等于零排放,而是要实现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平衡。就碳排放而言,数据显示,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碳排放的88%左右。正因此,实现碳中和的一个抓手就是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比如,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等等。不过,虽然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加,但我国能源消费依然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其作为我国兜底保障能源的地位和作用短期内较难改变。针对存量化石能源,增加碳吸收的意义不言而喻。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就是增加碳吸收的手段之一,被认为是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如果没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减排成本将会成倍增加,估计增幅平均高达138%。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贡献约14%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描绘出这一技术的广阔市场前景。
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面临机遇与挑战,需要多方协作!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攻关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气候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以广东碳捕集测试平台为例,其依托百万千瓦燃煤机组,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约2万吨;经提纯后,还可用于食品加工、化学产品生产等工业化利用领域。就此而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发展,不仅能为煤电、煤化工、水泥、钢铁等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留下缓冲空间,也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也应看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距离规模化商业运用还有很大距离。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年封存量占年排放量的比重不到万分之二,这其中,成本高、效率低是重要制约因素。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技术研发、模式创新等协同发力。比如,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发挥绿色金融作用,优化投融资环境,鼓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项目示范推广;再比如,加快技术攻关,探索如何进一步降低能耗与成本、如何保障碳封存的安全性,等等。积极探索大规模、低成本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径,才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大力量,为我国工业的低碳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03
中国碳博会将上演碳捕集技术大会及论坛!
为更好的促进碳中和相关技术发展,在相关行业权威机构的共同支持下,2022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新技术装备博览会(简称中国碳博会CO expo china 2022)定于2022年4月20日-2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会以“‘中和’科技 ‘碳’索未来”为主题,得到了联合国环境开发署、国际能源局、国际可再生能源局等国内外碳中和领域权威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别于较成熟的风、热、水电技术,中国碳博会将聚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节能低碳技术,智慧能源管理、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先进生物燃料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碳汇交易服务等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服务,凸显碳中和迭代发展的新生态。
2022中国碳博会将与亚洲旗舰环保展-中国环博会同期举办,预计总展览面积将达20多万平方米,有来自35个国家与地区的超过2300家企业参展,将重点邀请来自电力能源、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交通及政府部门与科研等重点领域企业及部门人员参加。
中国碳博会分为氢能、节能低碳与综合能源、碳捕集技术大会及论坛三大版块,集技术设备展示、成果推广、高层论坛、项目招商、合作交流于一体,为全球碳中和行业搭建权威的技术与交流平台,并将同期举办“2022中国碳中和新技术大会”主论坛及20+场分论坛,深度探讨碳中和相关政策趋势及技术应用。
展会咨询电 话:+86-10-80843938  21- 31225580   
往期推荐


展开 收缩